没有人否认外部因素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美国总统里根的政策加深了苏联的危机。担任美国总统后,里根增加对波兰团结工会在财政、情报和后勤方面的支持,以“确保波兰反对派在苏联帝国的心脏得以生存”;向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提供切实的财政和军事支持,也对穆斯林游击队提供支持,把战争引向苏联自身;通过与沙特阿拉伯合作而压低石油价格,并且限制苏联向西方出口天然气,从而发起一场使苏联硬通货收入显著减少的战役。 苏联不得不在自己很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在经济上资助波兰。从1980年~1981年,苏联向波兰提供了45亿美元,增加了对波兰的石油、天然气和棉花的供应。1981年12月29日,也就是在波兰实行军管后,里根宣布对苏联实行禁运,“这一计划不仅对大约60家美国公司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中断了日本和苏联在萨哈林岛的周边地区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田的计划”。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尽其所能阻止银行业对苏联提供贷款,宣称苏联的经济危机像波兰一样会给贷款人带来风险。1982年11月,里根批准NSDD-66号指示,声称通过对苏联经济赖以生存的“战略性三位一体”的关键资源进行攻击,进而瓦解苏联的经济,这将成为美国的政策。 苏联的主要外汇来源是出售石油和天然气。1985年8月,沙特终于拧开了石油笼头,日产量由不足200万桶,猛增到900万。国际石油价格一落千丈。1985年11月每桶售价是30美元,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便跌至12美元,这对出口石油占外汇收入60%的苏联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成为引发苏联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经济学家盖达尔认为:“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引起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垮台的导火线,正是1980年代中期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石油价格的下跌,外汇收入减少,使苏联经济体制中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了。 在施加经济压力的同时,西方也加大了宣传的力度,推广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这些对苏联东欧都有影响,但影响也不是此时才有的,早在1970年代中期签订赫尔辛基协议后就开始了。在长期的了解和交往中,苏联体制中的不民主、不尊重人权等问题日益突出,早就在世界上失去了道义的优势。 从苏联的剧变来看,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确实对苏联产生了影响,但这只是外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和平演变”政策之所以能起作用,还在于苏联内部存在明显的弱点。 如果苏联的经济结构合理一些,不是靠出卖原料生存,石油的降价对苏联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如果苏联能够落实民众的民主权利,让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西方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市场。如果苏联没有入侵阿富汗,也不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如果苏联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放在改善民生上,苏联人的生活不会那么差,人民也不会那么不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是苏联世界革命战略的要求,而不是美国人强迫的。 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但并不能因此说苏联解体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一个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一个社会制度是否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关键还在于其内部。“小国亡于外敌,大国亡于内乱”,苏联的解体仍没有逃脱这一历史的规律。
|